12月26日,国土资源部发布了《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的公告》。这是继2009年、2014年、2016年和2017年初发布四期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后第五次发布全国成果。公告显示,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优、高等地不足三成,中、低等地超过七成。
我国耕地总体情况:中等地面积最多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副司长陈国庆在介绍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时说,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13462.40万公顷(20.19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耕地质量状况总体稳定。其中:
耕地质量 面积比例
优等 2.90%
高等 26.59%
中等 52.72%
低等 17.79%
陈国庆介绍,2015年度内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变化,主要源于因建设占用、灾害损毁、生态退耕等,导致不同质量等别耕地的减少;通过对未利用开发、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增加的不同质量等别的耕地;以及因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带来的质量等别提升的耕地这三个方面。
中部、东部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高,东北和西部较低
数据显示:
我国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占90.28%;
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等9个省(区),占79.89%;
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等10个省(区),占73.73%;
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6个省(区),占85.55%。
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分的四大区域来看,中部和东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高,分别为7.99等和8.27等;东北和西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低,分别为11.24等和11.33等。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说,从全国平均看,我国耕地质量评定等别为9.97,相当于亩产600公斤多一点的生产能力。耕地质量好坏要综合气温、降雨、土壤等因素,考虑耕地周年产量。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一熟,可以提供一季收获;南方一年三熟,提供三季收获。
针对目前耕地质量有退化的声音,郧文聚认为,退化确实有一些表现,原因在于生产方式改变、技术方面的退化和耕地环境。“要特别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数量不到位、补充质量不到位,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
下一步,国土资源部将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从立法层面,抓紧研究出台耕地质量相关管理办法,从而使调查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