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豇豆之所以绿油油的,主要是我们采用了绿色防控新技术。”日前在三亚举行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及农药残留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现场观摩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谢文研究员介绍,试验表明该技术在豇豆全生育期可减施药剂60%~70%,蓟马防治效果高达85.69%,青虫防治效果可达71.47%,可减少豆荚黑尾98.25%。
采用绿色防控新技术种植的豇豆。三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供图
豇豆是海南冬季瓜菜的主要种植品种,但让豇豆种植户头痛的是,豇豆种植过程中蓟马等害虫特别难防,其会引起豇豆黑头黑尾、虫孔、包尾、烂荚等,从而影响豇豆品质和产量。蓟马传统防治方法主要依赖农药喷洒,但豇豆花外层如屋脊般覆盖,内层似口袋般深藏,为蓟马等害虫提供天然的“庇护所”。无论药剂如何喷洒,都无法触及隐藏于花内的害虫,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反而增加农药残留风险。
为研发豇豆绿色防控技术,科研人员尝试了不少方法。但受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效果不是很稳定,且成本相对较高。有没有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绿色防控技术?
采用绿色防控新技术种植的豇豆。三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供图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先后支持下,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联合湖北文理学院史彩华教授团队、三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孔祥义研究员团队,在三亚市崖州区蹲点开展调查,研发简单、高效、实用的绿色防控技术。
豇豆蓟马之所以难防,主要是蓟马藏匿在豇豆花中。因此,防控蓟马要从豇豆花期开始预防,采取系列措施防控才达到预期。
经过长时间的田间蹲点观察,联合攻关团队摸清蓟马活动高峰期,以及豇豆花从形成到开放、脱落的规律。“我们调查发现,豇豆苗期蓟马危害比较轻微,从爬蔓期开始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开花结果期危害比较严重,且蓟马数量随着花期变化存在多个高峰期。”谢文介绍。他们跟踪调查发现,蓟马是在豇豆花苞破口时钻入花中,当花闭合时就蓟马就被包裹在花中。豇豆花脱落时,被包裹在花中的蓟马也一同脱落。
摸清蓟马田间活动规律,深入研究豇豆花的形成与脱落等情况后,攻关团队研发出一套具备标准化操作流程的“三位一体”豇豆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该新技术不仅实现绿色防控消灭害虫,而且显著提升豇豆品质。
豇豆绿色防控新技术观摩现场。三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供图
“这套技术概括为喷、摇、吸三个字。”谢文介绍。“喷”是在豇豆苗期和爬蔓期根据蓟马种群数量精准施药1-2次,以压低蓟马种群基数,有效杀死暴露在花苞外的蓟马等害虫。“摇”是在清晨摇动植株,或借助吹风机,加速前一天开放或受害花朵的自然脱落。“吸”是利用吸花机收集并粉碎托花网上掉落的花朵,彻底消灭其中潜伏的大量蓟马等害虫。根据具体蓟马虫量,花期“摇吸”可每1-2天或4-5天进行一次。
据了解,目前从在三亚进行的示范推广来看,采用“三位一体”技术,在豇豆全生育期可减施药剂60%至70%,不仅对蓟马的防控效果超过85%,还可减少青虫、豆荚黑尾对豇豆的危害。相比全覆盖式防虫网种植方式,该技术对豇豆的种植管理要求更简单,而且节省成本投入。“这一技术创新了我国南方豇豆蓟马等虫害绿色防控模式,且简单实用、易于操作,推广使用有望解决困扰豇豆产业发展瓶颈。”谢文说。
|